战国博弈与当代国际秩序的镜鉴:从《西周策》到俄乌冲突的权力平衡术
战国博弈与当代国际秩序的镜鉴:从《西周策》到俄乌冲突的权力平衡术
文/张海星(澳门法治报评论员、经济学博士)
一、战国纵横:薛公攻楚与西周的生存智慧
原文: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因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译文:孟尝君田文以齐国名义联合韩、魏攻楚,又策划攻秦并向西周借兵借粮。西周谋士韩庆劝谏道:“齐国助韩、魏攻楚九年,使其得宛、叶以北之地而强盛。若再攻秦,韩、魏将无南楚西秦之忧,势力膨胀必威胁齐国。不如让西周暗中结秦,您按兵不动。我将向秦王传话:‘薛公攻秦实为强韩、魏,其真正目的是让楚王割东地与齐。’秦王为自保必放楚怀王求和,楚国得释必感恩齐国,齐国既能得地又能让秦、韩、魏相互制衡,薛地亦可永保安宁。”薛公纳其言,三国遂罢兵。
这则战国故事揭示了权力博弈的核心逻辑:当大国试图通过战争扩张时,往往忽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隐患。薛公的攻秦计划看似能削弱对手,实则可能使韩、魏坐大,最终反噬齐国。韩庆的平衡术本质是构建“多极制衡”:让秦、楚、韩、魏相互牵制,齐国反而能以“仲裁者”身份巩固地位,西周则在大国缝隙中求得生存。这种以弱制强的智慧,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仍具启示意义。
二、权力漩涡中的个人恩怨与国家命运
孟尝君的攻秦计划,实为其个人恩怨的延伸。公元前299年,他入秦为相遭囚禁,险遭杀害,最终靠“鸡鸣狗盗”之徒逃回齐国。这段屈辱经历使其对秦国恨之入骨,试图借齐、韩、魏之力复仇。但个人情感往往蒙蔽战略理性——若韩、魏因攻秦而强盛,齐国作为邻国首当其冲。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决策需超越个人好恶,以国家利益为根本。
西周的困境更具典型性:作为夹在齐、秦之间的蕞尔小国,借兵则得罪秦国,不借则得罪齐国。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凸显了弱国外交的艰难。韩庆的策略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制造大国间的战略误判(让秦王误以为齐国攻秦是为楚地),将西周从矛盾焦点转移为利益中介,最终化危机为转机。这印证了小国生存的不二法则:在大国博弈中,与其被动选边站,不如主动创造新的平衡支点。
三、韩庆的平衡术:相互制衡的战略哲学
韩庆的劝谏包含三重制衡逻辑:
1. 地缘制衡:若韩、魏无楚、秦之忧,其扩张方向必然转向齐国。正如当代欧洲的“均势理论”,维持大国间的力量平衡是防止霸权崛起的关键。
2. 实力制衡:秦国若被削弱,赵国将失去西部威胁,可能向东扩张,进而威胁齐国。这揭示了“权力真空”的危险——消灭一个对手往往会催生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
3. 利益制衡:通过让秦国释放楚怀王,齐国既能获得楚国感恩,又能避免与秦直接冲突。这种“以楚制秦”的策略,本质是将第三方利益纳入博弈框架,形成多方牵制。
这种平衡术的本质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阶应用。韩庆并未否定战争的可能性,而是通过重构利益格局,使战争成为各方最不愿选择的选项。正如《汉书》所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真正的战略家追求的是“止戈为武”,而非穷兵黩武。
四、小国生存之道:危机中的战略主动性
西周的成功绝非偶然。战国时期,类似鄅国、滕国等小国,或通过联姻周王室提升地位,或依附大国求得庇护。但西周的做法更具创造性:它主动介入大国博弈,将自身作为“战略杠杆”,撬动齐、秦、楚的利益关系。这种“以小搏大”的智慧,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仍有鲜活案例——例如新加坡通过“大国平衡”外交,在中美竞争中保持战略自主。
值得深思的是,西周的胜利并非依靠军事力量,而是凭借对人性和权力逻辑的深刻洞察。韩庆精准预判了薛公对封地安全的担忧、秦王对楚国东地的觊觎、楚王对自由的渴望,将这些个体诉求编织成战略网络。这启示我们:在权力游戏中,情感、利益、恐惧等非理性因素往往比理性计算更具决定性。
五、战争与和平:从《孙子兵法》到当代教训
《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国时期的秦国因“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却因过度扩张导致民怨沸腾;齐国“五国伐齐”的惨败,正是孟尝君复仇心切的苦果。历史反复证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政治若沦为战争的工具,终将反噬自身。
当代国际秩序中,核武器的“恐怖平衡”曾维持了70年和平,但俄乌冲突打破了这一稳定。普京发动的战争,表面上是对北约东扩的回应,实则暴露了俄罗斯对自身衰落的焦虑。这种“帝国怀旧症”与孟尝君的复仇心理如出一辙——试图通过军事冒险重塑大国地位,却忽视了现代国际体系的复杂性。
结语:后俄罗斯时代的权力重构
从历史规律看,过度依赖军事手段的帝国终将走向分裂。俄罗斯若持续深陷俄乌战争,其经济韧性(2023年GDP增长3.6%)可能难以持续,军工产业对民用资源的挤压将加剧社会矛盾。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亚格局的重塑: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最大国家,其政治稳定、经济开放(2022年人均GDP达11484美元)和多民族包容政策,使其具备取代俄罗斯成为地区领导者的潜力。若俄罗斯势力退出中亚,叙利亚、伊朗等国的地缘角色将重新洗牌,土耳其、阿塞拜疆等突厥语国家可能形成新的政治联盟,欧洲则可能因乌克兰的崛起而形成“闭环”安全体系。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揭示:权力平衡的本质是动态的利益再分配。无论是战国时期的西周,还是当代的乌克兰,小国的命运从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当大国沉迷于“零和博弈”时,真正的战略家早已在失衡中寻找新的平衡点。这或许就是《西周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权力的漩涡中,生存的智慧不在于消灭对手,而在于让对手离不开你。
责任编辑 吴永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