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和解"的深层真相:一场制度性权力的暗战
本报讯:当全球媒体将中美关税调整解读为“经济理性回归”时,真相或许藏在更深的维度——这不是贸易战的休止符,而是制度性权力的转移现场。五年前那场震动全球的关税战,本质是两种治理模式的碰撞;今天的所谓“和解”,实则是规则制定权争夺的战术性迂回。
一、关税清单背后的制度认证权
主流观点将关税清单视为商品价格的博弈,却忽视了其作为“制度认证工具”的本质:
新能源组件降税:看似缓解美国通胀,实则美方在为中国建立的全球绿色标准体系发放“准入签证”。当特斯拉储能设备重返美国市场时,它承载的不仅是锂电池,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标准向西方基础设施的渗透。
农产品税率下调:中国对美大豆的关税让步,本质是以市场准入换取美国对其粮食安全体系的制度背书。这并非简单的贸易平衡,而是将美国农业资本捆绑到中国“大食物观”战略中。
这印证了福山的判断:“21世纪大国竞争,本质是制度认证能力的比拼。”
二、人性的权力本能:规则制定的成瘾性博弈
从人性视角看,关税战暴露了国际关系中最原始的人性本能——对规则制定权的成瘾性追逐:
美国的技术禁运:表面上遏制中国科技崛起,深层意图是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锁定在美式“数字人权”框架内。
中国的稀土管制:不仅是资源博弈,更是将“关键矿产清单”转化为地缘政治筹码的制度性杠杆。
正如尼采所言“权力意志是生命的基本冲动”,两国在关税清单上的每一处修改,都是对全球产业链规则制定权的显微手术。
三、破局者陷阱:被重构的全球治理DNA
当前舆论将关税调整视作“全球化回暖”,实则忽略了三个颠覆性转变:
规则军备竞赛:半导体关税保留区与新能源开放区的分野,实为两国在构建“规则防火墙”——美国固守“小院高墙”,中国打造“开放飞地”。
制度性捆绑:中美在医疗器械、化工品等领域的互降关税,正在培育跨制度生态圈。这种“制度嫁接”远比商品流通更具战略杀伤力。
第三方规训:RCEP国家被迫在中美规则体系间“选边站队”,东南亚的中间品贸易激增12%绝非市场自发,而是制度性权力外溢的结果。
这恰如19世纪英国《谷物法》废除的历史重演——表面是贸易自由化,实质是为工业资本重构全球治理框架。
四、新大陆法则:制度性权力的暗线战争
未来的真正战场不在关税税率表,而在三张隐形契约的争夺:
数字主权协议:从TikTok数据存储到华为5G标准,每项关税让步都在为数字规则谈判积累筹码。
气候规则体系:新能源关税减免实为碳排放计量标准的前哨战,谁掌握绿色关税规则,谁就握有碳中和时代的征税权。
供应链认证权:芯片设备的关税解禁附带“技术合规认证”,实则是将生产标准转化为制度影响力。
这印证了国际法学家施米特的论断:“现代主权者的终极权力,是定义什么是正常。”
启示:超越和解幻觉
当河南香菇与特斯拉储能设备并列关税清单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贸易和解,而是文明形态的碰撞与融合。中美正在用经济武器进行一场制度性权力的转基因工程——关税数字只是表象,真正改变的是全球治理的基因编码。
这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新规则的胚胎期。未来历史学家或许会记录:2025年的关税调整,如同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般,悄然重塑了国际秩序的底层逻辑。而那些还在讨论“谁赢谁输”的舆论,终将被制度性权力的暗流吞没。
责任编辑: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