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报“多校午餐发臭事件”,还有更多问题要说清

 

针对近日家长反映的学生餐疑出现臭虾仁鸡蛋事件,上海市教委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据9月19日发布的通报,涉事菜品留样及原料已送至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和上海中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专业检测,检验结果将于一周内正式公布。

此次事件引发社会对校园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上海教委在通报中强调,将严格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强化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发挥家长膳食监督委员会作用、优化菜品选择等,以提升供餐质量。同时,监管部门将加强对供餐企业的常态化检查力度,确保从原料采购到加工配送的全链条安全。

记者注意到,上海此次快速响应机制与粤港澳大湾区推行的食品安全协作标准有相似之处。两地均注重检验机构专业性和信息公开时效。此事件或为内地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新的改进参考。

目前,涉事学校已启动临时供餐预案。市教委表示,将根据检测结果依法依规处理,后续进展将及时向社会通报。

很多网友质疑该通报避重就轻。前两天学生们反映的臭虾仁鸡蛋当然需要检测,查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但家长们的诉求可远不止于此。

家长们最想知道的是,长年以来作为上海中小学营养午餐的最大供应商,绿捷公司提供的饭菜质量为何如此之差?在家长们如此不满意、频频投诉的情况下,它为何还能长期中标,为全上海50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提供学生餐?教育部门在选择学生餐供应商时,不用听取家长的意见吗?

通报对上述追问只字不提,又谈何“将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相关部门若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回避核心质疑,那公众势必会担心,一周之后拿到检测结果,就算绿捷真有问题,也是小错小惩,罚酒三杯,草草了事;之后上海广大中小学生的午餐恐怕还是难以下咽,吃不饱更吃不好,家长们除了揪心抱怨,也毫无办法。

按照相关制度,学生午餐项目招投标是一个严谨、规范且受到严格监管的流程,评标过程要采用“双盲”评审,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具体而言,评标专家是系统随机抽取的,参与招标的供应商事先不知道谁来评;评委在不知道投标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评审,对参加投标的供应商打出分数。

据媒体报道,仅2025年8月,上海绿捷公司就中标了20多所学校的供餐或食堂服务项目,涵盖上海市普陀、闵行、宝山、浦东等多个区域,涉及学校从市属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

8月29日,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发布的一则食堂委托管理项目的中标(成交)结果公告显示,绿捷公司的评审总得分为92.31分;另一则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教职工供餐服务项目的中标(成交)结果公告显示,绿捷公司评审总得分为94.33分,这是最高分。

专家评审给出如此高的评分,与家长们的口碑相去甚远,这中间的偏差该如何解释?上海教委不妨把整个招投标过程向公众展示清楚,让人看看绿捷的优势到底在哪,为何能高分胜出。

就算绿捷在有些方面占了优势,但按照《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学校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应当选择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能承担食品安全责任、社会信誉良好的供餐单位——如果按照家长的口碑,绿捷能算“社会信誉良好”吗?还是说,家长和学生的反馈,不在专家评审的范围内,也不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考虑范围内?

上海教委在此次通报中提到,要进一步“发挥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作用”。建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是教育部去年12月提出的要求,“根据学校规模、供餐方式,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一般不少于7人,原则上每个年级至少1名成员。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推选出1名成员担任召集人,负责组织协调、沟通联络等工作。”

从新闻来看,上海各区各学校陆续建立了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可即便成立了这一家委会,还是没办法阻止学生们吃得差、吃不饱。这背后的原因,要么是委员会没把家长们对绿捷的意见反映上去,要么是反映了也没用。如果是后者,那让家长们怎么相信,发挥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就能让孩子吃好呢?

检测结果要一周才出,但是上海有关部门也该直面关键问题,回应有关中标企业的疑问。

 

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  天乐

 

 

创建时间:2025-09-19 21:59
热点文章
浏览量:5120
首页    国内民生    上海通报“多校午餐发臭事件”,还有更多问题要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