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三度访华:以合规破局,在AI深水区寻找中美科技合作的“通关密钥”

 

▲4月17日,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在北京与英伟达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举行会谈。

【本报讯 记者 许晓宇 吴永浩】‌ 全球AI巨头英伟达CEO黄仁勋于4月17日再度抵京,在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的会见中明确表态:“中国是英伟达不可替代的市场。”这场被外界视为“破冰”的对话,不仅折射出中美科技产业的深度依存,更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全球化规则与地缘政治的夹缝中,合规能力正成为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5亿美元损失”背后的合规博弈‌
就在黄仁勋启程访华前48小时,英伟达披露因美国政府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导致其专为中国设计的H20芯片被“无限期”暂停出货,公司计提55亿美元损失(约合人民币400亿元)。这一纸禁令,将中美科技博弈的“卡脖子”风险具象化。

然而,黄仁勋在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会谈时直言:“我们将不遗余力优化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体系。”‌这句话被业内解读为“用技术迭代突破政策壁垒”的战略宣言‌。据悉,英伟达正加速开发符合美国出口限制的“特供版”芯片,同时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构建定制化算力解决方案。

中国市场:从“销售终端”到“创新策源地”‌
“深耕中国三十年,我们与这片土地相互成就。”黄仁勋的发言,印证了中国市场的角色之变。2023年,英伟达在华营收占比达21%,但更关键的是,中国庞大的应用场景正倒逼技术革新:

智能驾驶领域,中国车企日均产生的路测数据量是欧美市场的5倍;
大模型训练中,中文语料库的复杂性推动算法架构升级;
智能制造需求催生“云-边-端”协同计算新范式。
正如年初中国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以千亿参数大模型打破全球技术格局,‌中国市场的规模化应用,已开始重塑全球技术演进路径‌。

 

‌跨国企业的“法治必修课”:合规即生存力‌
在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英伟达的困境并非个例。苹果CEO库克3月访华时亦强调“供应链合规重建”,特斯拉则被曝在中国建立独立数据系统以满足《网络安全法》要求。

澳门法治研究院学者指出:‌“跨国企业必须精通‘双重合规’——既要符合母国出口管制,又需遵守中国《数据安全法》《反垄断法》等本土规则。这本质上是一场法律与技术交叉的极限挑战。”‌ 以英伟达为例,其正在探索的“模块化芯片设计”,既规避了美国对完整算力芯片的出口限制,又满足中国对自主可控技术的政策导向。

 

‌“脱钩”还是“共生”?全球科技界的理性选择‌
尽管美国试图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构建技术壁垒,但现实数据揭示另一幅图景:2023年中美科技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数同比增长17%,AI领域跨国研发团队中,中美科学家合作占比达43%。

“当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占所有答案。”黄仁勋在内部会议上曾如此断言。此言呼应了中国高层“开放合作才是光明正道”的倡议。目前,英伟达已与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达成合规框架下的新型合作,涉及异构计算、边缘智能等前沿领域。

 

‌澳门视角:法治化营商环境成“定心丸”‌
作为联通中葡的商贸平台,澳门见证着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决心。《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规的落地,为跨国企业提供了“政策预期稳定性”。正如黄仁勋所言:“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不会动摇。”

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谈桌到硅谷的研发实验室,一条清晰逻辑浮现:‌在AI革命浪潮中,技术突破与法律合规的“双轮驱动”,才是穿越迷雾的指南针‌。而当跨国巨头们选择“用脚投票”时,中国市场的回答始终明确——以法治护航创新,用开放拥抱共生。

 

责任编辑 刘良燕 天乐

创建时间:2025-04-18 11:34
近期文章
浏览量 33190
首页    时事评论    黄仁勋三度访华:以合规破局,在AI深水区寻找中美科技合作的“通关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