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奉献•文化奇观•历法指南•廿四循环•追根溯源•继承发展
解读节气“立夏” • 专栏作者 张振海
一、 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
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
三、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指南
2025年05月05日13:56:57节气 立夏
字源
立
“立”象形,甲骨文象一个人正面立于地上(人+ 一)。会意,《说文解字》“立,住也。从大,立—之上”。后引申为设立、建立、树立等词义。
<动>站立,站着。停立,停止。竖立,耸立。设立,建立。立法。存在。
<动>立朝、立君: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副>立刻:马上。
“立”象形、会意:从大立一之上。本义:笔直的站立。大人也。一地也。
在汉字中,“立”字常指成家立室、立业,男人顶天立地,承担责任。
顾名思义,立,建始也,制定、成立、存在。用于节气表示季节的开始。这里主要是建立、建始,季节开始的意思。
夏
夏
夏字上古形体较为复杂,有不同的演变观点。看甲骨文、金文 ↑夏字的本义为“人”,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双手摆开呈现一种强壮有力的架势。“雄武的中国人”“中国之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夏人。华夏。
夏xià或jiǎ 中国的古代名。2.朝代名,夏朝,相传是禹(有说禹之子启)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3.也是姓氏。后借指一年之中的第二季。这里是一年四季中的夏季。
立夏
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夏季的第一个。每年阳历(公历)5月6日前后交节,今年是5月5日13:56:57。北斗星柄指向巽xùn(东南),太阳到达黄经45°即是。
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以至更早就已经确立,预示着季节转换,告别春天,开始夏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夏,四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字解见春。立春夏秋冬同。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解读:节气循环往复。四立意同。这里夏“假”,即“大”的意思。“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万物至此茁壮成长,维为立夏。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解读: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故农谚有“三夏大忙”“立夏看夏”之说。我国古代很重视立夏节气。
立夏,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的重要节气。日照增加,气温增高,雷雨增多,万物增长。
二十四节气有“四立”“四小”“四大”“两分”“两至”“两露”“两雨”……立夏是“四立”之一。
三候
《太初历》 《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岁共七十二候。
解读:我国古代将每年(称岁)划分成四个季度(称时),每季三个月(称度),四季十二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季六个节气,全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三个候,全年共七十二候。每候五天,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有植物候应;动物候应;非生物候应。七十二候应的依次循环,反映了一年气候的变化和特征。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再五日王瓜生。
一候,蝼蝈鸣。
解读:蝼蝈(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开始聒噪guō zào,在田间听到它的呜叫声。
二候,蚯蚓出。
解读:看到蚯蚓掘土而出。钻出来翻松泥土。
三候,王瓜生。
解读: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特点
立夏,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这时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立夏以后,江南进入雨季,雨和雨量明显增多。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开始夏天。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南国入夏,北国如春。
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故此时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们易于生病、感冒的时期。
习俗
《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行赏、封侯,庆赐遂行,无不欢悦。
周朝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戴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喜庆和对丰收的企求。帝王指令司徒等官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这一天,古称春尽日,一般骚人墨客,惜春心事难免多情,春愁付诸诗词,邀朋聚饮,留下很多传世佳作。
民间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立夏不能坐门坎,否则一年精神不振。
立夏日宫廷里,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立夏日在民间,人们则喝自制冷饮来消暑。
立夏习俗还有,迎夏仪式,做夏煮糊,尝新活动,斗蛋游戏,秤人吉言……
吃蛋“立夏吃蛋,石头踩烂”吃了蛋,人们就会劲头十足。
喝粥“立夏喝粥,一年不愁”这天喝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
尝新“立夏尝鲜,快乐无边”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品尝三鲜,分为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
喝茶“立夏品茶,解暑度夏”酷暑炎热经常喝茶,可以让暑气消退,起到清热解燥、利尿排毒的作用。
夏饭“立夏豆饭,谷丰人健”立夏时节会将赤豆、黑豆、黄豆、青豆、绿豆等一起蒸煮成五色米饭,也就是常说的立夏饭。
秤人吉言 另行介绍。
养生
《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fān xiù,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jiē nüè,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护,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避免伤身、伤心、伤神。
立夏之后,天气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有助养心、强心的多吃。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的供给,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注意各脏腑功能正常,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四、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奇观
文化贡献
文化遗产
文化经典
唐•元稹诗选《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 元稹yuán zhěn
欲知春与夏,仲吕啟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
帘蚕呈蠒样,林鸟哺雏声。 蠒 jiǎn古同“茧”,雏 chú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文化杂谈 详见概论和纵览
以下更精彩
立夏三候
立夏四月始相争,知他蝼蝈为谁鸣,无端蚯蚓纵横出,有意王瓜取次生。
立夏三鲜
立夏吃三鲜,一年病不沾。分为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
地三鲜:蚕豆、苋菜、黄瓜(土豆、茄子、辣椒)
树三鲜:樱桃、枇杷、杏子(香椿、榆钱、梅子)
水三鲜:海蛳、河豚、鲥鱼(鲳鱼、黄鱼、银鱼)
立夏传说
立夏节气“称人”“斗蛋”的趣味传说 详见另篇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