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砚史承文脉 一部大典启新章 -----《中华砚文化汇典》在北京成功首发
本报讯【记者周新政,特约记者卢敏、孙嘉琪,特约通讯员廖振华、于江报道】北京9月19日下午专电:今天下午15时,《中华砚文化汇典》首发仪式在北京善品堂隆重举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玉赋与来自全国砚文化、工艺美术系统专家学者、砚文化志愿者以及相关图书出版和文博机构负责同志共120多人参加。仪式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研究分会会长助理孙克利主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研究分会会长董方军致欢迎辞、分会秘书长阴巍介绍《汇典》编撰情况,分典负责人关键、作者代表欧忠荣、编审委主任张希清、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滢、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原社长陈高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英等先后畅谈编撰心得、感想和致辞。同时由砚文化志愿者张补旺少将代为宣读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先生致大会的贺信,恭请老领导吴双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玉赋、砚文化研究分会创会会长刘红军,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陈建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砚文化研究分会会长董方军共同为《中华砚文化汇典》揭幕,并向中国国家版本馆、国家图书馆和山东财经大学、河北大学等单位及个人赠书。
首发仪式会场
砚台与纸笔墨合称中国传统文房四宝,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兴盛于明清朝,距今约有近7千年历史,然而纵观古今,成系统研究、记录砚台文化产生、演变与发展的著述,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竟属空白。时任砚文化工作委员会会长的刘红军(现为砚文化研究分会),经过全面调研论证后,决定牵头开编《中华砚文化汇典》,系统挖掘整理、全面总结归纳我国砚台文化资源,研究砚台所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记述砚台所体现的历史、考古、文化、艺术与社会价值,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的肯定;2012年7月,由全国砚界专家、学者、雕刻家、收藏家等100多人组成的编纂小组正式成立,其间尽管历经艰辛,但最终均按计划交稿并顺利过审出版。
会长助理孙克利主持会议
【二】许嘉璐同志贺信
【三】参会领导为《汇典》揭幕
据介绍,《中华砚文化汇典》分别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分七卷共20本总计约800多万字,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担任编审委员会名誉主任并撰写《总序》;刘红军、张希清为主任,王震中、刘庆柱等史学、文物、考古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编审委员会。
首发仪式上,全体与会人员对百位砚文化专家、学者和志愿者持续十数年艰辛编典表达了各自的敬意,大家一致认为:《中华砚文化汇典》既对砚文化璀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又对当代砚文化的现状和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充分记录与展示,既有很高学术性,又具有向大众普及的功能;它的出版发行既是对中华砚文化历史的梳理总结,也是当代砚文化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和记录;它对于宣传和普及砚台文化知识,引领和指导砚台文化研究,推动中国砚文化事业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希清和天津博物馆研究员、砚界著名专家蔡鸿茹都一致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我国首部内容最全、涵盖最广、规格最高的砚台文化专著,填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空白,非常值得学习推广和借鉴。
为喜迎《中华砚文化汇典》成功首发,天津博物馆研究员蔡鸿茹,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祖述,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歙砚专家学者、砚雕大师胡中泰,砚文化学者黄海涛,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华慈祥,端砚雕刻大师柳新祥,《澄泥砚》作者李俊林等专为大会发来贺信,广东省端砚协会、山东省鲁砚协会、甘肃润玉洮砚艺术研究院、山西省砚文化研究会、江西上饶市雕刻协会、珠海市砚文化研究会等以集体名义祝贺。
董方军会长致辞
【四】既是致敬历史 更属启迪未来
---董方军会长致辞
金秋送爽,翰墨飘香。在这充满收获与喜悦的美好时节,我们齐聚北京,共同见证《汇典》的正式出版发行。在此,我谨代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研究分会,对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汇典》编纂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汇典》作为我国首部系统梳理、全面展示砚台文化的“百科全书”,自2012年7月启动编纂以来,历时十余载,凝聚了百位专家学者、砚文化爱好者及出版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今天,这部共计二十册的宏篇巨著终于面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时代文化复兴战略的生动实践。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象征。《汇典》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图文、严谨的考据,全方位展现了中华砚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千年脉络,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迪。它的出版,必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活力。本次发行仪式既是对过去十余年工作的总结,更是迈步新征程的起点。我们期待以《汇典》为媒介,推动砚文化继续走向深入,让砚台这一文明载体焕发新的生机。
编审委主任张希清发言
【五】编审委主任张希清发言摘录
汇千古砚台大典,传万年薪火文明
----编审委员会主任张希清发言摘录
我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曾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退休后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2012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工作委员会会长刘红军中将,发起编纂《中华砚文化汇典》,我作为编审委员会第二主任全程参与,协助第一主任刘红军会长工作。值此《汇典》正式出版发行之际,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汇典》编纂、出版的领导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回想《汇典》启动之初,真是困难重重,不仅资料匮乏、理论薄弱,而且许多方面的研究都是空白。十三年来,百余位编纂者走遍了全国大多数的博物馆、图书馆、制砚工坊,拜访了无数的砚文化学者和砚雕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从浩瀚的史书中搜集砚文化资料,考察端、歙、洮、澄泥等诸多砚种的历史与现状,最终完成了这部20册总计8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这既是一部大书,更是编审、编纂、编务人员十三年来心血的结晶。许多专家学者都称赞《汇典》是中华砚文化的史料宝库,又是汇聚砚文化学者和砚雕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数十年来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汇典》包罗万象,不愧为中华砚文化的百科全书。《汇典》是一部全面、系统、大规模研究砚文化的巨著,填补了大型砚文化研究著作的空白,堪称中华砚文化研究的里程碑。
《汇典》得到许嘉璐副委员长的高度评价,他指出:《汇典》“既对砚文化璀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又对当代砚文化的现状和研究成果作了较充分的记录与展示,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又具有向大众普及的功能。”《汇典》的出版发行,不但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意义。《汇典》的成功出版,既为漫长的编纂历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更为深化砚文化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必将极大促进砚文化研究的热络和深入,激发砚及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我们热切期盼广大砚文化学者和砚雕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及砚文化爱好者,在《汇典》的基础上,对砚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出更丰硕的成果;同时,对砚文化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大力普及砚文化的知识。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中华砚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全国、全世界发扬光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出版社代表陈高潮发言
【六】出版社代表发言摘录
荣幸承接出版期盼继续合作
----出版社代表陈高潮发言摘录
非常荣幸出席《中华砚文化汇典》出版发行仪式,并与大家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作为《汇典》出版单位之一,特向《汇典》的顺利出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向砚文化研究分会以及所有参与编撰的专家学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这次很高兴作为联合出版单位,承担了《汇典》五大分卷共七本典籍的出版任务。这是对我社专业能力的信任,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在整个出版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自身在传统工艺美术出版领域的专业优势,严格把控内容编校、图片呈现和印装质量,力求每一册成书都能够准确、精美地展现中华砚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准,从目前反馈的信息看,反应很不错。《汇典》的出版,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协助做好本套书的后续推广与服务工作,让这套凝聚了大家十三年心血的巨著,更好地走向市场、走进图书馆、走入广大读者和收藏家的手中,切实发挥其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我们深信《中华砚文化汇典》,必将成为传承中华文明、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载体。我们也将一如既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与各方紧密合作,为推动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工美学会理事长才大颖讲话
【七】工美学会领导讲话
砚典铭古今
学术领新程
---工美学会理事长才大颖讲话摘录
非常感谢砚文化研究会盛情邀约,让我有幸见证中国砚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此情此景,感慨万千,谨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对《汇典》的成功出版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为这部巨著倾注了无数心血的编撰委员会委员、各位专家学者、出版单位以及所有支持此项工作的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方砚台,无关大小,讲诉的是中华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好故事,承载的是绵延不断的文明印记。不仅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工艺美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集石质、雕刻、书法、绘画、文学于一体,是物质性与精神性完美结合的文化载体。即使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当下,依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砚文化汇典》的系统出版,首次对砚文化进行了全景式、体系化的梳理与总结,堪称我国砚文化领域的“百科全书”,必将成为彪炳史册的一座丰碑。
《汇典》编纂浩大艰辛,在没有任何国家资助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撑起国家之重,这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不可能凝聚数百位专家、学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巨作;如果没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图腾,不可能在行业相关人士不理解的背景下,挺起骄傲而自信的脊梁,坚守到山花烂漫的时刻。当我们满怀喜悦与激动相聚于此,见证这一伟大奇迹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忘记这样一位钢铁硬汉,是他的人格魅力与不拔韧劲,铸就了这个团队的铁血精神,化作精神图腾在激励着百余位专家、学者、同仁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开创“新世界”的战役之中。在此,请允许我提议,让我们以最为热烈的掌声,向砚文化研究的精神领袖刘红军中将致以行业敬礼!
这部《汇典》历经坦途,不负众望,不止是对历史资料的汇编,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挖掘、学术研究和艺术总结,更是对研文化学术体系的一次完整建构。它的出版,不止于填补了我国砚文化系统研究出版的空白,更是开启了以“砚文化”凝聚业界共识的“学术引领”之路,极大地拓展了“砚文化”研究的内涵,对于实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所主张的以“学术引领”实现“行业引领”具有重要的践行意义。尤其是在实现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以“砚”为载体,彰显其艺术性、文化性、精神性的创作方向是“砚文化”研究在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这部《汇典》的出版发行与推动全民积极响应和践行国家文化复兴战略高度吻合,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厚重的学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汇典》编撰最为重要的时段,与砚文化研究分会有幸结缘,每一次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都如同受到一次党课教育,这种缘分与其说是相互成就的知遇,不如说更是志同道合的天缘。《汇典》的出版发行,只是他们追梦历程中一个台阶,未来的谋划其实又早已怀揣在胸。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将一如既往支持砚文化工作,特别是携手共建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以“创新传承”的理念,继续激励业内同仁,以“砚文化”为魂,跨界拓展业务边界,加强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兄弟单位紧密合作,以《汇典》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包括砚文化在内的各类传统工艺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走进社会,深入社区,专注院校,让砚文化作为通识教育涵养大众,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让砚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创会会长刘红军致辞
【八】创会会长刘红军致辞
砚典凝众志
新程共弘彰
----创会会长刘红军致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今天,是砚文化收获的日子。《中华砚文化汇典》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许嘉璐会长的关心支持下,全国上百位砚界精英,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编撰完成,出版发行了。这既是砚界朋友深入研究砚文化的重大成果,也是为建国75周年奉献的一份厚礼,可喜可贺!
回忆十三个春秋,有辛酸和泪水,也有收获和喜悦。编撰《中华砚文化汇典》是个“三无”工程,一无系统的资料可循,二无编书的专业团队,三无经费支持。但是有砚界朋友对祖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执着,在社会各界对弘扬砚文化公益事业无私的支持下,终于把《中华砚文化汇典》这部填补空白的典籍修成了。对此,我们感到特别欣慰和喜悦。有关情况大家都讲的很全面了,我不再重复。今天我作为编撰《汇典》的倡导者、组织者,只讲两句话:一是感谢,二是期待。首先是感谢:衷心感谢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强国的好政策。衷心感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许嘉璐会长对我们的关心支持。衷心感谢为《汇典》编撰出版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社会各界朋友。特别要衷心感谢参与《汇典》编撰、审校、出版工作的各位同仁,没有你们的努力,就没有《汇典》的今天,你们才是《汇典》的有功之臣,谢谢你们了。二是期待:《中华砚文化汇典》已经圆满完成,固然是砚文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于博大精深的砚文化的探索,其实还只是刚刚开始,因此希望砚界的朋友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对《汇典》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期待弘扬砚文化的第二个春天,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谢谢今天参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砚界的朋友们,你们的参与就是对我们弘扬中华砚台文化公益事业的最大支持。
责任编辑 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