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解码中国制度优势:战略定力与全球贡献的辩证统一

本报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以五年规划这一独特制度安排,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五”规划,中国用七十余年的时间,将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发展奇迹。这一奇迹背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一、战略定力与政策连续性:五年规划的制度基石
五年规划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战略定力与政策连续性。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指出:“中国五年规划提供了清晰、连贯的战略指引,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一些国家因政府更迭导致的政策摇摆不同,中国的五年规划使国家发展目标一以贯之、保持稳定。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利益的坚定守护。
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中国始终围绕国家发展目标,科学制定阶段性任务,确保政策连贯性、稳定性和前瞻性。例如,“十三五”规划首次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则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福祉等领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种战略定力与政策连续性,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五年规划的治理智慧
五年规划的成功,还在于其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印尼—中国伙伴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维罗妮卡·萨拉斯瓦蒂表示:“中国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问计于民的治理哲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包括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等,确保政策科学性和包容性。
例如,“十四五”规划编制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意见;规划草案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公布,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这种“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做法,不仅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规划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古巴哈瓦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路易斯·费尔南德斯认为,这一制度安排保障了政策的科学性和包容性,体现了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缩小地区与社会差距的决心。

三、区域协调与公平发展:五年规划的社会价值
五年规划注重区域协调与公平发展,通过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缩小地区差距、增强社会韧性。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表示:“五年规划将长期战略性与中期灵活性相结合,中央统筹、地方分解、部门协同,下好‘全国一盘棋’。”这种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增强了社会的整体韧性和稳定性。
例如,“十三五”期间,中国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促进了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同时,五年规划还注重民生福祉的改善,如“十四五”规划中民生福祉类指标占比超过1/3,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表示:“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便是这一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四、全球视野与国际贡献:五年规划的全球意义
中国的五年规划不仅着眼于国内,更具备全球视野。卡瓦略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例如,“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设定,不仅是中国自身的转型承诺,也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贡献。
同时,中国的五年规划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东盟宣布的五年战略规划、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国家不同程度借鉴了中国五年规划发展经验。汤之敏表示:“中国的五年规划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共享发展理念化解零和思维的稳定发展方案。”这种基于共同未来理念的治理模式,为构建多极化世界秩序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优势。从战略定力与政策连续性,到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从区域协调与公平发展,到全球视野与国际贡献,五年规划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五五”规划将继续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澳门法治报国际观察组(周新政 芦葆霖 张海星 许晓宇 吴永豪 田荣哲 ) 供稿
责任编辑 钧承
审核 许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