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废除阻碍继承与利用古代珍贵重要的政策
編者按: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來臨之際,本報時事評論員吳志標建議:廢止1993年的禁令檔或修改為清代之前的犀牛角及其雕品可以買賣流通及用於科研制藥。毛主席早就說過:“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我們應當大力的挖掘與充分利用,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貢獻。西方打著“保護犀牛”的幌子禁止中國人民利用古代亞洲犀牛角制藥無疑是一種低級思維,一種對中國國情民情的無知。
犀角自古就是珍貴藥材,它不僅僅是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保障。
筆者幾年來查閱了大量有關犀角的古藥書籍及近現代資料,發現它不是一般的中藥材,是由祖先發明的三千多種中藥材中,治療多種奇難雜症的,是百病可治的一種無比珍貴的,獨具一格的,不可或缺的動物藥材。由於大自然環境的聚變,與恐龍一樣不適應而走到了滅亡的境地,曾經生活在一億萬年前的草食動物。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由於食物的貧缺、氣候變暖,亞洲犀牛在1916年前就面臨瀕危處境。
在保護犀牛問題,各個國家作了不少努力。在1958年,新中國成立不到十年,我國就開始了飼養犀牛,北京、上海均有養殖基地及動物園養殖的多方面設施,但由於它畢竟不適合人工養殖,故幾十年以來都沒有成功繁殖,目前在全世界存在的僅在非洲和亞洲的印度、越南,總共不到兩萬八千頭,這兩萬多頭中有二萬三千頭為非洲犀牛,而非犀牛是食非洲的“毒草”。故非洲犀角含的“天冬氨酸”非常少,不到百分之0.3,而中國古代的亞洲犀角,如一個孔子學生子貢款的漢代的“亞洲犀角”2018年經到有關部門送檢,結果含有35%的“天冬氨酸”這種氨基酸和它獨有的甾醇,經科學認定是治癒許多病症的唯一元素,沒有第二。而非洲犀角含這種元素微之不到百分零點五。
神醫扁鵲畫像
最早起源使用犀牛角治病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上古時期,發明者是神農、伏羲、扁鵲,他們為解除人們的病痛開拓發明了中醫中藥及學說,神農嘗百草,發明了三千多種動植藥物,為中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數千年來,歷朝歷代中醫中藥學為無數中國人所喜愛。
但對於數千種中最珍貴的中醫藥之首犀牛角,1993年至今。由於國際公約的簽約,幾乎一夜之間失去了它的輝煌,它只能沉睡在民間的角落,登不上大雅之堂,進不了醫院藥房,近乎退出了醫藥舞臺,不再風光無限,這是中國人民的悲哀!
有人說:“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但這指的是現代的濫捕濫殺,與古代犀牛角及其藝術品風牛馬不相通,大相徑庭的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非洲犀牛角與水牛角亦不能替代“亞洲犀角”,因為非洲犀角及其它牛羊角類都不含有“天冬氨酸”,鑒別真偽非洲犀角其實不必以專家們說的看什麼魚子紋、栗子紋等,就用科檢看它含不含“天冬氨酸”就能判定。因只有老的古代留下來的亞洲犀角才具備這三種紋狀,特別的紋狀,但只能用40倍放大鏡才能看見,如肉眼能看到栗子紋的幾乎是非洲犀牛角。非洲犀牛角不能入藥。因此,僅憑這三種紋來判斷真偽犀角是不妥的,用瞎子摸象方式是誤己誤人的。
古代犀牛角只有中國人才擁有,美國建國二百多年。那時亞洲犀角已基本絕跡,況且西方人不相信犀牛角能治病。我國《中醫藥太典》有記載:犀角可治幾十種病症,凡血毒無它不可。在古代沒有癌症的說法,只有毒瘤的說法,如蛇毒、龜毒、男人的前列腺瘤,女人的子宮瘤,這兩種病,唯有用犀角磨粉管用,但非洲犀角吃毒草不能用。西方用開刀方法是不當的,一到晚期。十有九不得救。我們勿忘初心,必須以傳承五千年文化、藝術、醫道、中藥,大力挖掘古代獨一無二的,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尚品德智慧及人精氣神,而不是一些學西醫不懂中國語言的說教。中國的國寶與財富只有中國人懂,正如錢學森說的一句“中國人比洋人有智慧多了。不要迷信於他們”。更不要被西方權力限制及左右。
1993年至今制藥部門,包括北京同仁堂都通常用價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事實上,水牛不能替代犀牛角,犀角有天冬氨酸,而水牛角沒有。
犀角用熱水抽提,可得2毫克/克的氨基酸,其中含絲氨酸、甘氨酸等約20種人體必須氨基酸。
【亞洲犀角的藥理】
①對心血管的影響 犀角水煎劑對正常及衰弱的離體蟾蜍、兔心臟及蟾蜍在位心臟均有強心作用,犀角對犬、家兔的血壓先上升,後下降,然後持續上升,此種血壓的變化可能是由於心臟和血管的綜合作用。對蟾蜍下肢灌流先表現短暫的收縮而後擴張。
②解熱作用 犀角與廣角對大腸桿菌發熱之家兔無解熱作用。
【炮製方法】犀角片:取犀角劈成瓣,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曬乾。
下麵是歷朝歷代古人留下的寶貴常識:如中華大藥典中的記載,犀角部分:
①《本草蒙筌》:“入陽明。”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旰二經。”
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少陰經。”
【古代中藥書記載犀角藥方的功用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①《本經》:“治百毒,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
②《本草經集注》:“解莨菪毒。”
③《別錄》:“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
④《藥性論》:“辟中惡毒氣,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能治發背、癰疽、瘡腫,化膿作水。主療時疾熱如火,煩悶,毒人心中,狂言妄語。”
⑤《食療本草》:“治赤痢,研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噁心痛,諸飲食中毒及藥毒、熱毒,筋骨中風,心風煩悶。又以水磨取汁與小兒服,治驚熱。”
⑥《日華子本萆》:“治心煩,止驚,退熱消痰,解山瘴溪毒,鎮肝明目。治中風失音,熱毒風,時氣發狂。”
⑦《綱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傷寒蓄血發狂譫語,發黃發斑;痘瘡稠密,內熱裏陷或不結痂。瀉肝涼心,清胃解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磨汁塗。
古代名醫利用犀角的秘方:
1、治太陰溫病,神昏譫語者:犀角尖二錢(沖磨),元參心三錢,蓮子心五分,竹葉卷心二錢,連喬心二錢,連心麥冬三錢。水煎服。(《溫病條辨》清宮湯)
2、治傷寒熱毒內盛,身發赤斑:犀角(鎊)、麻黃(去根節)、石膏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分,山梔子仁一兩半。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聖濟總錄》犀角湯)
3、治急黃,心膈煩躁,眼目亦痛:犀角屑一兩,茵陳二兩,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川升麻一兩,JII芒硝二兩。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又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犀角散)
4、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上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5、治吐血似鵝鴨肝,晝夜不止:犀角二兩(鎊屑生用),桔梗二兩(生用)。上二味,搗羅為散。媛酒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生犀散)
6、治下痢鮮血:犀角(屑)、幹地黃、地榆各二兩。上三味,搗篩,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溫服之。(《古今錄驗方》)
7、治小兒瘡疹,不惡寒,但煩躁,小便亦澀,多渴,或亦斑點者:犀角(鎊)、甘草(炙)各半兩,防風二兩,黃芩半兩。上為粗末。每服抄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8、治孩子驚痼不知人,迷悶、嚼舌、仰目者:犀角末半錢匕,水二大合,服之。(《廣利方》)
9、治小兒丹毒,遍身遊走,風熱煩躁昏憒:牛蒡子(炒)、荊芥、防風、黃芩各一錢,犀角五錢,生甘草五分。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貼之,幹則另換。(《奇方類編》犀角消毒飲)
10、治熱病咽喉赤腫,口內生瘡,不能下食: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馬牙硝半兩,黃柏(銼)半兩,黃芩一兩。上藥搗篩為散,以水四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一兩沸,放溫,徐徐含咽。(《聖惠方》犀角煎)
11、治赤眼腫痛:犀角末半兩,秦艽(去苗、土)二兩,黃連(去須)、滑石(碎)、馬牙硝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出油)半兩。上六味,搗研為末,和勻,以沙糖水一處入藥熬成膏,每用皂子大,沸湯化洗之。(《聖濟總錄》犀角膏)
12、治瘭疽:飲犀角汁。(《千金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犀角,足陽明藥也。胃為水穀夕海,飲食藥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諸毒。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風邪熱毒,必先幹之,故犀角能療諸血及驚狂斑痘之證。”
②《本草經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傷寒蓄血發狂譫語,發黃、發斑,瘡痘稠密熱極黑陷等證,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熱、涼血解毒之功耳。”
③《本萆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傷寒熱毒閉表,煩熱昏悶而汗不得解者,磨尖攙入藥中,取汗速如回應。宜兼補劑用之。”
④《本經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黃湯為專藥。若患久氣虛,又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氣也。痘瘡之血熱毒盛者,尤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漿之時,又為切禁,以其能化膿為水也;而結痂後餘毒癰腫,則又不忌;惟氣虛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備考】
①陶弘景:“(犀角)今出武陵、交州、寧州諸遠山。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縷直上。凡犀見成物,皆被蒸煮,不堪入藥,惟生者為佳。雖曰屑片,亦是已煮炙,況用屑乎。又有光犀,其角甚長,文理亦似犀,不堪藥用耳。”
②《唐本草》:“牸是雌犀,文理細膩,斑白分明,俗謂斑犀,服用為上,然充藥不如雄犀也。”
③《本草圖經》:“犀角,今出南海者為上,黔、蜀者次之。以文之粗細為貴賤,角之貴者,皆有通天花文。文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其倒插者一半以下通;正插者,一半以上通;腰鼓插者,中斷不通;其類極多,足為奇異。波斯呼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言難識別也。凡犀入藥者,有黑、白二種,以黑者為勝,其角尖又勝。方書多言生犀,相承謂未經水火中過者是。”
④《綱目》:“犀,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種。又有毛犀似之。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水犀出入水中,最為難得,並有二角,鼻角長而額角垣。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無之。兕犀即犀之檸者,亦曰沙犀,止有一角在頂,文理細膩,斑白分明,不可入藥。蓋牯角文大而檸角文細也。犀角紋如魚子形,謂之粟紋,紋中有眼,謂之粟眼。黑中有黃花者為正透,黃中有黑花者為倒透,花中複有花者為重透,並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烏犀純黑無花者為下品。”
在中國,亞洲犀牛角,自古就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它 的功效是非常特殊而繁多的。它可治療濕熱病、斑疹、咽喉腫痛、瘡瘍腫痛、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現代科學檢測發現,它含有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特別是天冬基酸這種氨基酸在越南被稱為男人的重要啟動生育腺,這種生理功能啟動物不足就會發生多種症狀如陽萎等。任何西方補陽藥物都是治標不治本。另外:中國與亞洲犀角還含有一種甾醇,這種甾醇可以治療各種癌症。這兩種重要物質其他任何動物的角及骨頭包括象牙象骨內都不存在的,故亞洲犀牛比象牙更名貴。亞洲犀角與非洲犀不在一個層面上,亞洲犀牛角含天冬基酸是非洲犀牛角的20倍以上,經科學檢測每一百克亞洲犀牛角就含有35%的天冬基酸,而非洲犀牛角幾乎不含天氨酸。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個1.5公斤的亞洲犀牛角拍賣成交價為兩億多元。拋開這個錢的價值不論,它的藥用價值、對人類健康治病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是3000多種中藥之王。根據神醫扁鵲、孫思貎的論述,每個藥方中均有君、臣、佐、使的稱謂,而凡用上犀牛角的配方中。犀牛角是藥中之君。如失去君藥,該藥方根本就失去療效。可見1993年之後,由於醫藥局出臺禁止使用犀牛角作為制藥用料,北京同仁堂安宮牛黃丸是不含犀牛角成份的,因此不可能達到真正的療效。國人對此只有怨聲而毫無辦法。
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中國人民的崇高意志。犀牛角自古就是中國傳統中藥材。為什麼1993年由一個所謂《國際公約》約束呢?這個國際公約並不指名包括中國的清代之前遺傳的犀牛角及其雕品。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四季分明,在古代生長著無數的犀牛,我們完全有理由說不!利用古物與保護現存生物是兩種概念,不可混為一談。古代犀角這些財產,是數千年的祖先留下來的寶貴財產,不能荒廢。不能被國際公約一紙約束:一不准買賣,二不准做藥材,這不是明擺把它作廢物又是什麼呢?西方國家不了解中國傳統中醫。難道我們中國人瞭解嗎?說到安宮牛黃丸,九十年代以前的年青人清楚,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因國家的藥管局發佈了一紙禁令,禁止買賣進出口及使用犀牛角及其雕品等,從此在中國大陸市面上失去了蹤影。香港也是中國的,為什麼不禁止,反而公開拍賣。國際公約簽約應有條件的,不可屈睚求全。我們使用與流通的是清代之前的亞洲犀牛角及其雕品,並非是現代的非洲犀牛角。就算簽了公約也應分別對待。公約籠統的不能買賣及使用是不切實際的!干預了中國合情合理的內政,就是違反國際公德,損害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無視中華傳統的中醫古代秘方中藥的廣泛利用,是違反中國人民的傳統意志的。西方打著“保護犀牛”的幌子禁止中國人民利用古代亞洲犀牛角制藥無疑是一種低級思維,是一種對中國古代歷史、國情、民情的無知。毛主席早就說過:“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我們應當古為今用,大力的挖掘古代寶貴的傳統財富及資源,與充分利用,以為國人,為人類的幸福與安康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簡介:
本報時事評論員吳志標當兵時的老照片
吳志標,男,1952年出生在廣東湛江市,祖籍系廣東茂名,他是北宋宋仁宗皇帝的宰相、進士、大文學家、大將軍吳廷瑜的三十世孫。曾祖父吳瑞初(麟昭)是清代同治年的太學生,文學家、教育家、著名中醫師、收藏世家。他本人喜愛文學、醫藥學、烹飪、文化、藝術品收藏。
他是1976年3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1972-1977年在部隊義務兵歷任戰士、副班長、文化教員、文書;1980-1992年在中國旅行社行政科對外二部任倉管員,商業部駐湛江市貿易公司採購部經理;1992年至1996年在德國勤工儉學,1996年至2006年在湛江電視大學任教,湛江市政府招待處餐廳任經理。1998年至2008年先後任湛江軍分區賓館任總經理,湛江海洋大學後勤部餐飲部經理。湛江烹飪協會的創始人會長、法人代表。湛江皇冠假日酒店餐飲總監。2008年至2012年在湛江市勞動局第三技工學校教研辦公室主任兼理論與實操教導主任。2012年至2020年任文化部《文化月刊》廣東粵西通聯中心主任兼事業發展部編委,2021年任澳門法治報榮譽社長、時政評論員、中國錦田集團高級顧問、中國發佈網北京發佈中心文化藝術部主任、中國巨浪網總裁。2023年任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委員會文物鑒定評估行業、歷史文化藝術品鑒定評估領域智庫專家。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2025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