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湘江战役
“血战湘江”是红军长征途中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发生于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3日。这场战役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关键一战,也是长征初期损失最惨重的一战。
发生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企图在湘江以东全歼红军。红军原计划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行军迟缓,陷入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
战役经过
1. 国民党军的围堵
国民党军以何键的湘军、白崇禧的桂军、薛岳的中央军为主力,构筑了第四道封锁线。
桂军一度为避免与红军硬拼而稍作后撤,但湘军和中央军仍全力阻击。
2.红军血战突围
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湘江两岸激战,抢占渡口。
红五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及中央纵队(包括非战斗人员)行动迟缓,导致后卫部队(如红34师)陷入绝境。
红34师(师长陈树湘)几乎全军覆没,陈树湘重伤被俘后自尽牺牲。
3. 惨重损失
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损失过半。
大量辎重、文件被丢弃,非战斗人员伤亡惨重。
影响与意义
1. 促使红军战略调整
血战湘江的惨败使红军指战员对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产生强烈不满,为后来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奠定基础,最终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2. 体现红军顽强精神
尽管损失巨大,红军仍突破封锁,保存了骨干力量,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
3. 历史教训
此战暴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促使红军转向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纪念与评价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之一,被称为“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2019年,广西全州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以缅怀牺牲的将士。
这场战役虽代价沉重,但为红军后续的战略转变和长征胜利提供了深刻教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浴火重生的关键节点。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