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大师”杨涛鸣,二审被判无期。杨涛鸣案:揭开成功学培训的诈骗画皮

 

本报讯:据新京报报道 以培训快速成功为名,骗取他人财物,自誉为“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的杨涛鸣(本名:杨武成),因犯诈骗罪一审被浙江省宁波市中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近日,浙江省高院对该案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了杨武成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其妻子徐某婷作为同伙,请求从轻改判的部分意见被采纳,由12年有期徒刑、罚金600万元改判为11年有期徒刑、罚金100万元。

浙江省高院认定,杨武成伙同他人以公司化运作模式,采取虚立“大师”人设造势、制造其课程现场激发他人潜能的假象、神化自身能力给人“灌顶赋能”、编造宣传所谓成功案例、使用统一话术剧本等方法,虚构其授课使人快速致富、成功的事实,向社会大量高价兜售其培训课程,诱使众多学员陷入通过多交费上课就能快速致富、成功的错误认识,非法获利数额特别巨大。

▲2023年2月,名为“超级说服力”课堂上,杨武成在掌声、欢呼声中登场。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此前报道,高中学历的杨武成,自称经高人点化后开启了培训行业的神话,26岁帮600多家公司业绩倍增,被誉为“中国的安东尼·罗宾”。而多位受害者接受采访时称,他们在杨的课程中不自觉地陷入“交的钱越多,就越能快速成功”的假象,多人刷信用卡或借款缴费,但多次听课发现内容重复、空洞,最终导致债务缠身。

二审判决书中提到,在卷证据可证实,杨武成所有课程的内容大同小异,除了标榜其个人成就和能力、表演技巧性节目、宣扬虚假案例之外,多系泛泛而谈一些寻常可见的大道理、心灵鸡汤,并无教人取得成功的实操性内容。杨武成的课程中所有流程均是围绕诱使学员丧失理性而交费、多交费的目标精心设计。

此外,杨武成及其同伙还采用学员分级、高额提成、高额佣金等方法,诱使学员持续交付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用以提升等级,刺激团伙成员和高等级学员招引更多人入彀。最终经法院认定,杨武成伙同他人,在2016年至2022年间,共计诈骗3.8亿余元。

浙江省高院认为,综合全案证据、事实,足以认定杨武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原审判决认定其犯诈骗罪并无不当。最终,驳回了杨武成的上诉请求。

 

杨涛鸣案:揭开成功学培训的诈骗画皮

浙江省高院对杨涛鸣诈骗案的终审判决,不仅为一场涉及3.8亿元的骗局画上句号,更将"成功学培训"的行业乱象推向公众视野。此案暴露出以"潜能开发""快速致富"为噱头的培训机构,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与心理操控,将受害者拖入债务深渊。

一、诈骗套路:从个人造势到系统性收割

杨涛鸣案的典型性在于其"公司化运作"的诈骗模式:

人设神话:虚构"亚洲第一潜能大师"身份,包装26岁帮600家企业业绩倍增的虚假履历,利用幸存者偏差构建权威形象;

心理操控:通过现场氛围营造(掌声、欢呼)、重复性话术洗脑,使学员陷入"多交费即多成功"的认知陷阱;

分级陷阱:设置学员等级与高额提成机制,诱使老学员发展下线,形成传销式裂变。
这种模式已非个案,此前被曝光的"精神传销"课程如"教练技术""财富训练营"均采用类似手法。

二、乱象根源:监管真空与人性弱点

法律滞后性:现有法规对"知识付费"与诈骗的界定模糊,部分机构以"课程效果因人而异"逃避追责;

监管盲区:工商部门仅能查处超范围经营,而课程内容的质量评估缺乏专业标准;

社会心理:在"速成焦虑"驱使下,受害者往往忽视"成功无捷径"的基本逻辑,主动配合自我催眠。

三、治理路径:建立行业防火墙

资质审核:对培训师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强制公开真实学历与从业背景;

资金监管:要求高额课程费用纳入第三方托管,按教学进度分期支付;

司法联动:建立"异常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对短期内集中投诉的机构启动刑事调查。

澳门作为国际旅游休闲中心,更需警惕此类培训跨境渗透。建议借鉴内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经验,对本地培训机构开展合规性审查,同时加强公众反诈教育,揭露"成功学"的盈利本质。 

 

 

责任编辑 天乐

审核 许晓宇

 

 

 

 

 

创建时间:2025-10-15 09:13
热点文章
浏览量:5120
首页    法治新闻    “成功学大师”杨涛鸣,二审被判无期。杨涛鸣案:揭开成功学培训的诈骗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