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根保:“英雄城”的记忆坐标 八一起义旧址群巡礼
江西·南昌,这座用热血铸就的“英雄城”,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八一南昌起义的“第一枪”(陈龙狮配图)
1927年8月1日的八一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
而散布于城中的八一起义旧址群,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这些镌刻着八一起义印记的建筑群的保存与阐释,为后人提供了一扇透视革命历程的窗口。
当我们穿越时空,追寻这段红色记忆,那些承载历史的建筑群,落正娓婉道来真实的革命图景。
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关于八一起义旧址,曾存在着诸多误解,而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旧址背后的真实故事,正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一、江西大旅社: 统一战线的象征与“误读”
“江西大旅社”俗称“八一起义总指挥部”(陈龙狮配图)
过去,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江西大旅社”被简单地等同于“八一起义总指挥部”。
无论是追寻八一起义记忆的人们,还是前来参观八一起义旧地的访客,目光总是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江西大旅社”。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历史的误读。
“江西大旅社”建于1924年,坐落于南昌市繁华的中山路,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特色,高大的门楼、精致的雕花以及宽敞的回廊,在当时的南昌城内显得格外醒目。
1927年7月27日,贺龙率部进驻南昌后,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二师名义正式租用江西大旅社作为军事指挥部。建筑正门处不仅悬挂着第二师番号标识,更部署了武装卫兵实施警戒。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夏天,这里成了许多重要人物的临时落脚点。全国各地来参加起义的国民党左派名人,如彭泽民等,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险来到南昌,下榻于此。
同时,共产党部分领导人,像李立三、彭湃等,也选择在这里居住。
粟裕曾任起义军警卫班长,当年正在这里负责警卫。
这些来自不同阵营、却怀揣共同理想的人们,在旅社的房间里,常常彻夜长谈,交流对革命形势的看法,探讨起义的战略方向。
江西大旅社特别见证了八一起义前夕,第一次前敌委员会的召开。
1927年7月27日夜,大旅社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参会人员围坐在长桌旁,目光坚定而专注。
墙壁上悬挂着简易的军事地图,上面用红笔和蓝笔标注着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和行动路线。
前委们就起义的诸多关键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起义的时间、地点到作战计划的制定,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权衡和论证。
经会议研究决定,为统筹联络参加南昌起义的各方人员,江西大旅社正式被指定为前敌委员会部分机关人员的办公驻地。他们从7月28号,开始在这里办公,为起义进行着前期的筹备和沟通工作。
大旅社每位工作人员,日夜忙碌,传递情报、协调各方资源、安排人员调度,虽然工作环境简陋,但每个人都充满了斗志。
然而,尽管“江西大旅社”在起义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它并非起义的核心指挥中枢。
长期以来,江西大旅社被误认为起义总指挥部,实际上,其核心作用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枢纽。
真正在八一起义中占据关键地位、起着核心领导作用的,应是前委书记周恩来的住地——代号“炮兵营”。
二、“炮兵营”的消失……
油画《南昌起义起义》(陈龙狮配图)
“炮兵营”是南昌起义前委书记周恩来住地代号,这个神秘的地方,承载着起义最核心的决策与指挥重任。
它隐藏在南昌城的某个角落,周围是一片略显破败的居民区,狭窄的街道两旁是低矮的房屋。周恩来选择这里作为住所,正是看中了它相对隐蔽的环境,便于开展秘密工作。
走进“炮兵营”,内部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几间简单的平房错落分布。周恩来居住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简陋的木床、一张堆满文件的书桌和几把破旧的椅子。墙上挂着一幅详细的南昌城军事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符号和标记。
在“炮兵营”,周恩来日夜操劳,精心谋划起义的每一个细节。从起义部队的调度安排,到与各方力量的联络协调,再到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的预案制定,他都亲力亲为。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院子,周恩来就已经坐在书桌前,开始审阅前一天收集到的情报。他仔细分析着每一份报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思考着如何根据这些情报调整起义计划。
白天,他会与其他起义领导人秘密会面,商讨作战策略。他们常常围坐在地图前,用铅笔在上面比划着,讨论着部队的行军路线、进攻方向以及如何应对敌人的反击。
夜晚,当整个城市都陷入沉睡,“炮兵营”的灯光却依然亮着。周恩来会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回顾一天的工作,思考着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环节可能存在风险。有时,他会陷入沉思,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直到窗外传来第一声鸡啼……
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这个重要地址如今已无法辨认,在地图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突出统一战线的合法性,江西大旅社被史学家塑造为“总指挥部”;而“炮兵营”长期末被公开。
近年档案解密显示,前敌委员会在“炮兵营”,召开过四次会议,周恩来在此签发《告全体官兵书》。
曾经在这里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只能凭借有限的文字记载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去拼凑和想象。但它在八一起义中的重要地位,却不容置疑,它是起义胜利的关键策源地之一。
三、宏道学校的记忆
尽管“炮兵营”已难寻踪迹,但南昌城内仍有不少八一起义旧址,完好地保留至今,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珍贵纽带。
南昌市宏道学校的旧址(陈龙狮配图)
保留的重要起义旧址,应首属子固路的宏道学校。
宏道学校原为教会学校,主体建筑呈“回”字形,四周高墙利于防御。其选址极具战略眼光。
宏道学校的建筑风格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高耸的钟楼、彩色的玻璃窗以及哥特式的拱门,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走进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石板路蜿蜒曲折。
在1927年7月,这里却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据点。
宏道学校见证了八一起义一许多关键历史瞬间。
贺龙、刘伯承两位元帅曾在这里居住。他们的房间位于学校的一侧,虽然布置简单,但收拾得井井有条。
贺龙性格豪爽,他常常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思考着作战计划,嘴里不时叼着一根香烟。
刘伯承则更加沉稳,他喜欢坐在书桌前,仔细研究地图和情报,手中的铅笔在纸上不停地写写画画。
他们在这里商讨作战计划,分析战场形势。每天晚上,两人都会聚在一起,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情况,研究如何发挥起义部队的优势,避开敌人的锋芒。
1927年7月28日,周恩来在此会见了贺龙,并正式任命其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代理总指挥一职。
此处系周恩来亲自选定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暨南昌起义参谋团团部。
参谋部的办公室里,参谋们日夜忙碌。巨大的地图占据了一面墙,上面用各种颜色的旗帜和线条标注着敌我双方的位置。参谋们不断地收集情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秘密侦察、内线传递等,获取敌人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行动规律等信息。他们根据这些情报,绘制详细的作战地图,制定精确的作战方案。每一个作战方案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参谋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利弊,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宏道学校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它与敌第5路军总指挥的驻地相隔仅两千米,几乎近在咫尺。这使得起义部队能够密切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及时掌握敌人的兵力部署和行动动态。学校的钟楼成为了瞭望哨,起义战士们轮流值守,用望远镜观察着敌人营地的情况。一旦发现敌人有异常行动,立刻向指挥部报告。同时,它与昌北火车站仅一水之隔,昌北火车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对于起义部队的兵力运输、物资补给以及与外界的联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掌握了起义的战略主动权,为起义的决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一起义战斗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便是攻打敌总指挥的战斗,而战场就在宏道学校附近。
战斗前夕,起义部队进行了紧张的战前动员。战士们整齐地排列在教堂大礼堂,眼神坚定,充满了斗志。
贺龙站在队伍前面,大声地鼓舞着士气:“同志们,我们今天的战斗,是为了推翻反动统治,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大家一定要勇敢作战,不怕牺牲,为了革命的胜利,冲啊!”战士们听了,纷纷握紧拳头,高呼口号。
子夜刚过十一点三刻,南昌城头,骤然炸响枪声……
由于起义提前打响,担任攻击部队还未到达指定位置,为截断敌军退路,贺龙火速调遣警卫连长黄霖与手枪队队长陈昌,率精锐手枪队疾驰封锁敌军逃生通道。
在浓墨般的夜色里,起义军以战斗队形向敌指挥部潜行推进。战士们压低身躯,皮靴轻扣青石路面,呼吸声都消融在穿城而过的赣江夜雾中。
距敌指挥部不足百米之际,敌军巡逻队突然警觉,凄厉的警报声撕裂夜幕。霎时三道雪亮光柱刺破黑暗,将整条街道照得纤毫毕现。泼水般的弹雨随即倾泻而来,打在麻石墙上迸溅出连串火星。
起义官兵依托街垒沉着还击,捷克式机枪的怒吼与汉阳造的脆响交织成金属风暴。
贺龙与刘伯承冒着弹雨亲临火线,在曳光弹划破的夜幕下,沉着调度各战斗单元实施战术穿插。
贺龙手持望远镜,观察着敌人的火力点,大声喊道:“同志们,集中火力,先打掉敌人的机枪阵地!”
刘伯承则在一旁指挥部队迂回包抄,他冷静地说:“从侧面进攻,避开敌人的正面火力!”
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敌人的强大火力。喊杀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南昌城。有的战士在冲锋中不幸中弹,但他们依然顽强地向前爬,试图靠近敌人。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战斗,用最后的力气向敌人投掷手榴弹。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激战,在起义部队的英勇奋战下,最终攻下了敌指挥部。
这一胜利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南昌起义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起义部队的士气,也为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心远中学的叶挺指挥部
南昌市心远中学的叶挺指挥部(陈龙狮配图)
百花洲畔的心远中学,是八一起义另一个重要的旧址。
心远中学环境优美,校园内绿树成荫,书声朗朗。
但在1927年的夏天,这里却成为了起义战斗的指挥中心一一叶挺指挥部就设立在此,叶挺将军在这里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
7月30日下午, 叶挺在这里召开营以上军官作战会议。会议室内气氛严肃而紧张,军官们整齐地坐在会议桌旁,目光紧紧地盯着叶挺。
叶挺站在地图前,手中拿着一根指示棒,详细地传达作战部署。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南昌城内的敌人兵力不少,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将他们击败。我们二十四师负责歼灭敌人六个团中的三个团,这三个团分别驻守在贡院、新营房和天主堂。贡院的敌人防守严密,我们要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新营房的敌人有坚固的工事,我们要集中火力突破;天主堂的敌人依托宗教建筑顽抗,我们要注意战术配合,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大家一定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带领士兵们坚决完成战斗任务!”
军官们认真地记录着,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
在南昌城内的战斗中,叶挺的二十四师肩负重任,敌军6个团,叶挺第24师,负责歼灭3个团。
为了战斗的胜利,叶挺深入了解战场形势,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敌人的防御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攻打贡院时,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叶挺指挥部队分成几个小组,从不同方向向贡院逼近。一组战士利用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接近敌人的防线,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另一组战士则从侧面迂回,绕过敌人的正面防御,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的侧翼。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
攻打新营房时,叶挺巧妙地利用地形,组织火力压制敌人。他命令部队在附近的高地上架起机枪,向敌人的工事猛烈扫射,压制敌人的火力。同时,组织突击队,趁着敌人火力减弱的间隙,迅速冲向敌人的工事。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近身搏斗。
攻打天主堂时,面对敌人的猛烈反击,叶挺冷静应对。他观察到天主堂周围的地形复杂,敌人在建筑内设置了多个火力点。于是,他调整进攻策略,先组织部队用迫击炮对天主堂进行轰炸,摧毁敌人的部分火力点。然后,指挥部队分成多路,从不同方向发起进攻。战士们互相配合,交替掩护,逐渐向天主堂逼近。经过激烈的战斗,一小时后,最终成功歼灭敌人。
五、花园角2号朱德旧址
南昌市花园角街的朱德旧址(陈龙狮配图)
花园角2号,这看似普通的一处住所,在八一起义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里曾是南昌市公安局长、第3军军教育团团长朱德的住所。朱德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深入敌营,广泛结交各界人士,获取了大量关于南昌守敌布防的重要情报。
为了摸清敌情,朱德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与国民党军官、地方绅士以及商界人士交往。在这些活动中,他巧妙地与对方交谈,不动声色地获取情报。有时,他会在酒桌上与国民党军官闲聊,装作不经意地问起部队的驻防情况;有时,他会与地方绅士探讨城市治安问题,从中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他将这些情报详细地标记在南昌城防图上。这份城防图,成了起义部队作战方案的重要依据,为起义的成功提供了关键的情报支持。
1927年7月27日晨,周恩来悄悄进入南昌。他的第一站,就是来到花园角2号会见朱德。
当时,天还未亮,南昌城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周恩来身着便装,戴着一顶帽子,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耳目,来到了朱德的住所。
两位伟人在这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析了当前的革命形势,商讨起义的具体布置。他们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桌上摊开着地图和文件。周恩来详细地介绍了党中央关于起义的决策和意图,朱德则分享了自己收集到的敌人情报。他们从起义的时间、地点、兵力部署到后续的行动计划,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他们讨论了如何利用敌人的弱点,如何组织起义部队进行有效的攻击,以及起义成功后如何巩固胜利成果等问题。
正是因为这次重要的会面和前期的精心准备,南昌起义才得以出人意料地顺利进行。
南昌起义的胜利,花园角2号,功不可磨灭。
六、朱德军官教育团的启示
南昌市朱德军官教育团的旧址(陈龙狮配图)
朱德军官教育团,这座矗立在南昌城东边的灰砖建筑门前,赫然悬挂着四块两米高的紫檀木匾额,以遒劲的颜体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鎏金大字。
这座由清代武备学堂改建的军事教育基地,在1926年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团长——时年40岁的朱德,他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的身份,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军事教育体系。
每天清晨,1200余名学员列队经过匾额时,都会齐声诵读匾额两侧朱团长亲拟的训联:“铁肩担道义淬炼革命真本领,赤心系苍生永做百姓勤务兵。”
“练兵先铸魂”的办学思想贯穿教育全程,朱德在开学典礼上挥动着他在德国研读的《共产党宣言》说道:“旧军队教的是升官发财的诀窍,我们这里只传授救国救民的真经!”课程设置打破常规,政治理论课时占比达40%,《社会发展史》《工农运动》等创新课程与《步兵操典》《战术指挥》形成有机互补。每逢周三“民情实践日”,学员们背着粮袋帮农民车水抗旱,握着铁锹与码头工人同劳动,这种“枪杆子与扁担结合”的教学模式,令当时到访的苏联顾问惊叹为“东方军事教育的破晓之光”。历史证明,这种超前理念孕育出的800余名军政双优人才,在随后的中国革命事业中,不少人成为杰出人材。
起义战斗中,教育团留校学员,全部参加了起义战斗;近400人,随朱德参加了南下广东征战。
今天,教育团旧址不仅完好,还不断增加新的史料,己成为当代军人政治教育的课堂。
除了上述起义军旧址外,南昌起义,还有许多战斗地旧址。
起义战斗,虽然多达十余处,但至今准确找到位置的,仅有八一公园水观音亭和松柏巷天主堂。
七、战斗遗址: 血火交织的记忆
南昌八一公园水观音亭的现貌(陈龙狮配图)
八一公园水观音亭,这座位于东湖中的亭子,在八一起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周围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看似宁静祥和,实则暗藏玄机。
叶挺部队选择在这里设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这里是贡院守敌逃窜的必经之路,而且水观音亭的位置隐蔽,便于部队隐藏。战士们提前到达水观音亭,在此架设两挺马克沁重机枪,封锁湖边退路。
战斗前,他们迅速做好战斗准备。他们在亭子周围布置了机枪阵地,在草丛中隐藏了狙击手。战士们静静地趴在地上,眼睛紧紧地盯着贡院方向,等待着敌人的出现。
起义战斗打响,当贡院守敌沿湖边向北逃窜时,叶挺部队早已在此严阵以待。随着一声令下,机枪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敌人的退路,敌人在慌乱中四处逃窜,但最终都在起义部队的强大攻势下被迫缴械投降。
水观音亭见证了起义部队的机智和勇敢,也成为了八一起义战斗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起义战斗十余处,至今保留全好的起义战斗旧址,唯松柏巷天主堂。
松柏巷天主堂同样见证了当年激烈的战斗(陈龙狮配图)
当年叶挺部在这里与敌一个团激战,天主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起义部队多次发起冲锋,都遭到敌人的猛烈反击。战士们在冲锋中,不断有人倒下,但他们毫不退缩,前赴后继地向敌人冲去。有的战士在冲锋中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仍然顽强地爬起来,继续向前冲;有的战士在接近敌人时,与敌人展开了近身搏斗,用刺刀与敌人拼杀。经过一小时的激战,起义部队终于找到了敌人的弱点,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在此,成功歼灭敌一个团。
由于宗教原因,天主堂保留了原貌,它如今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那段惨烈而英勇的战斗故事。
八、从历史到当下的红色遗产
南昌八一广场的雄伟面貌(陈龙狮配图)
这些八一起义旧址,每一处都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与牺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的开端。
南昌八一起义旧址群,不仅是一组建筑遗存,更是一部镌刻在砖石间的革命史诗。从周恩来的运筹帷幄到普通士兵的冲锋呐喊,从战术创新的智慧到信仰坚守的悲壮,这些旧址以空间的形式,将个体生命与宏大的历史紧密相连。
今天,当我们漫步于宏道学校的回廊,或驻足水观音亭畔,我们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余温,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一在民族危亡之际,革命者以血肉之躯开辟新天的勇气,依然在时代的脉博中铿锵回响。
通过旧址保护与纪念馆叙事,八一起义从历史事件升华为“信仰共同体”的象征,有利于强化南昌作为“军旗升起地方”的认同。
如今,这些旧址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利用。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旧址进行修缮和维护,使其保持原有的风貌。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龙狮配图)
特别在江西大旅社旧址,建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对八一起义全过程进行展示和宣传。与法国巴黎公社墙、美国独立战争遗址相比,南昌旧址群更强调“党指挥枪”的独立性,为全球革命遗产研究提供了东方范式。
此外,在江西大旅社修建“八一起义纪念馆”外,南昌市还在宏道学校旧址,建立了贺龙指挥部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生动地展示了贺龙领导起义的全过程。
心远中学旧址,也被改造成了革命教育基地,经常有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让年轻一代了解那段历史。
穿越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旧址群,历史的烽烟在眼前升腾。先烈们以血肉之躯筑就的理想丰碑,此刻正透过斑驳的砖墙向我们诉说:
那些血染征袍的黎明,那些高擎信仰火炬的呐喊,始终在时空长廊里激荡回响。作为见证峥嵘岁月的精神地标,它们不仅镌刻着南昌起义的壮阔史诗,更矗立成指引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我们当以青春续写英雄谱,让“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革命基因,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让八一起义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绽放真理与信仰的光芒。
周根保 于2025年五一小长假
作者简介:
78岁高龄的周根保司令员常年在各个院校弘扬“八一精神”的场面(陈龙狮配图)
周根保,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退休后历任:南昌八一广场总指挥、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现任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率先提出“八一精神”,并常年战斗在弘扬、宣传、赓续南昌起义的各种各样之战场上!
消息来源:澳门法治报
责任编辑:陈龙狮
#八一精神#英雄城#南昌#江西故事#周根保#